揚電氣人于任重崗位躬耕不辍,頌電氣人于平凡歲月勇毅笃行。讓我們走進1999屆優秀校友——王濤。
“你别看王總頭發都白了,其實他年輕又有活力。”2月24日,記者還未走進廣西柳州特種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王濤的辦公室,他同事的介紹便引起了記者的好奇。
隻見王濤一身藍色制服,一頭白發,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年齡似乎在他身上沒有了棱角,他開玩笑說:“或許這就是‘苦’中作樂的結果吧!”
大家被逗笑,他的經曆也如畫卷般慢慢鋪開,漸漸清晰明朗……

做一顆最重要的螺絲釘——艱苦奮鬥是王濤的青春底色
1999年,王濤從太阳成集团自動化專業畢業後進入廣西柳州特種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工作。
時逢國有企業改制,他同一起入廠的大學生統統被分配到了生産一線,從生産車間的裝配工人幹起。“那時想法很簡單,要像工廠提出的口号一樣:‘艱苦奮鬥’。”王濤笑着說。
南方潮熱的氣候、動辄近百斤的銅排及漫漫長夜,對那時的他來說,像是難以馴服的怪獸。
當時,廣西電網進行農網改造,化學、冶金等行業興起,各類型變壓器産品需求增大,工廠承接合同訂單井噴,為确保完成生産任務,生産車間加班加點趕生産,囿于變壓器的特殊工藝——産品從出爐到總裝的時間隻有24小時,加上當時工廠生産設備簡陋,工藝條件不成熟,王濤和工人師傅們甚至48小時不休不眠連軸轉。
車間的熱浪也在考驗着他,變壓器每次進行器身幹燥時,近70℃的高溫器身就會把車間烘烤成蒸籠,王濤和其他工人在車間勞作時衣服總是濕了幹,幹了濕,最後幹透的工服上還會結出一層層白色汗晶。
在變壓器總裝配階段,不管是幾十斤一塊的銅排,還是上百斤的套管,王濤會耐住性子,在狹小的空間裡擰螺絲,一待就是一整天……
回首過往,他說:“正因為肯艱苦奮鬥,才能做一顆最重要的螺絲釘。”

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吃苦耐勞,讓王濤很快迎來了人生轉機
2002年,他進入公司核心業務部門設計部工作。從此,他将汗水與專注傾入圖紙之中,早上睜眼看圖紙,晚上入睡想圖紙,長期熬夜加班,讓白發悄悄爬上了他的鬓角。“雖然辛苦,但是生活充實、快樂。”王濤摸了摸頭說,尤其客戶給予的肯定令人振奮。
2004年,長期合作的重要客戶向公司提出嚴苛要求:設備在成本不增加的基礎上損耗要降低20%。這在當時,很多人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就要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
心意已決,王濤開始穩紮穩打實施心中藍圖:一邊緊鑼密鼓引進先進技術,一邊馬不停蹄趕往現場了解設備使用工況,同時與設計院進行深入交流,優化方案。
功夫不負有心人,王濤終于“啃下這塊硬骨頭”,将引入新技術的風險與成本降至最低,并為公司走出了一條更為專業的定制服務道路,拓寬了營收渠道。
專注與執着也讓王濤收獲碩果:從事設計研發工作至今,他成功主持近80項220KV及以下電力變壓器、整流變壓器、電爐變壓器的産品研發設計,為公司累計帶來20餘億元的營收。

做一顆會發亮的螺絲釘——登高才能望遠,對王濤來說也是如此
從車間工人到設計員,再到管理層,他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圍繞優勢産品,在新興領域再走出一條金光大道,如何提升産品競争力與做好專業服務。
走在工廠裡,迎面而來的是一棟棟嶄新的廠房,生産車間裡早已裝上空調,一排排整齊的機器在轟鳴運轉,技術人員在各自崗位上忙碌。
這座1967年建立的老廠在曆經歲月的洗禮後依舊挺拔,其背後原因是什麼?
王濤說:“形勢在不斷變化,我們不能隻埋頭幹事,還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鼓勵公司人才‘引進來’‘走出去’,争取做一顆會發亮的螺絲釘。”
2018年,在“引進來”“走出去”戰略引領下,企業開始聚焦大型電力變設計等薄弱環節,三顧茅廬從變壓器生産的搖籃——沈陽,成功引進67歲的行内技術專家孫玉潔,而她的到來也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讓公司的工藝水平和電力變技術有了質的飛躍,越來越多的員工開始走出去學習先進技術與理念,企業的人才供需渠道越拓越寬。
同事朱奇東評價王濤,他真正做到了像一顆螺絲釘,擰在哪裡就在哪裡閃閃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