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如何理解認證标準中培養目标的涵義,如何更好地表述專業的培養目标?
A:2020版認證标準中對培養目标和畢業要求的涵義分别做了比較詳細的解釋,說明了培養目标和畢業要求的區别,也對兩者的内涵進行了明确的區分。簡單的說,畢業要求說的是出口要求,指學生在畢業時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而培養目标是學生經過一段時間工程實踐之後,預期能夠達到的職業和專業成就。畢業要求為培養目标達成提供基礎,與學生畢業後一定時間(5年左右)的工程實踐經驗共同作用,保證培養目标的達成。從人才培養方案設計的角度看,确定培養目标是設計的起點,培養目标決定畢業要求,制定明确的培養目标并清晰表述,對專業的人才培養工作将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按照認證的要求,同時考慮到我國工程教育現狀和專業培養方案的表述習慣,培養目标一般應該包括培養定位和職業能力兩個方面,即在培養目标表述中應該說明畢業生就業的專業領域、職業特征以及應該具備的職業能力。專業領域和職業特征反映專業人才培養定位;職業能力是對從業者工作能力的概括要求,職業能力與專業的畢業要求具有對應關系。培養目标的制定受到内外部需求以及條件(包括社會和學校、用人單位和學生自身等)的影響,表述一般相對宏觀和概括,兼具導向性和标準性,能夠指導專業教學工作,同時可以實現宏觀的衡量和評價。
Q2:如何理解認證标準中對培養目标的合理性評價和達成情況評價?
A:在認證标準“培養目标”項中,要求“定期評價培養目标的合理性并根據評價結果對培養目标進行修訂”,在标準“持續改進”項中,要求“建立……社會評價機制,對培養目标是否達成進行定期評價”,前者是對培養目标合理性評價的要求,後者是對培養目标達成情況的評價要求。
培養目标合理性評價是修訂和完善培養目标的需要,重點關注培養目标與内外部需求的吻合度,包括全球化和工程技術發展趨勢,國家和地區發展變化,行業和用人單位發展變化,學校定位和專業教育發展變化,學生和家長的期望等,專業可以面向各個相關利益方開展多種形式的調研(問卷、走訪等),并對調研結果進行分析研究,形成評價結果。根據專業的服務面向和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尤其要加強對相關行業企業的調研,重視用人單位的意見。培養目标合理性評價結果是修訂培養目标的主要依據。
培養目标達成情況評價是改進和完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的需要,是修訂和完善專業畢業要求的重要依據。培養目标達成情況評價重點關注培養目标的要求與畢業生實際表現是否吻合,即目标的實現情況。培養目标達成情況最常見的評價方式是對用人單位以及相關各方進行調查,跟蹤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了解畢業生就業崗位狀況及其适應崗位的情況,通過用人單位對畢業生以及畢業生對自身的評價,得出評價結果。培養目标達成情況評價的結果應通過持續改進機制,作用于畢業要求的修訂。
在當前情況下,對培養目标合理性評價和達成情況評價的要求,重點關注機制的建立。通過自評,專業應逐步建立起穩定的機制,根據自身特點,明确評價對象、方式、責任主體、流程、周期和評價重點等,不斷提高評價結果的信度和效度。需要說明的是,因為培養目标反映畢業生畢業後5年左右的專業和職業成就的預期,而學生工作後面臨的工作環境千差萬别,不确定因素較多,專業在進行培養目标合理性和達成情況評價時,應重視整體判斷,盡量反映總的發展和變化趨勢,避免不确定因素的幹擾。
一般培養目标的合理性評價和達成情況評價周期應采用修訂培養計劃的周期。